行业资讯

News

从“盒子商场”到“开放式街区”,商业地产在变什么?

发布时间:2025-08-01 14:59:08  阅读量:13

 

1

空间形态之变:从封闭到开放的突破

       盒子商场通常是一个大型的、相对封闭的建筑空间,通过内部的中庭、走廊、扶梯等设施,引导消费者在各个楼层和店铺之间流动。这种空间形态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稳定的室内环境,不受天气等外部因素影响,且便于进行集中式的运营管理和安全监控。比如传统的大型购物中心,往往采用多层建筑结构,将各类品牌店铺、餐饮、娱乐等业态集中在一个建筑体内,通过统一的空调系统调节温度,设置专门的停车场方便消费者停车。然而,这种封闭空间也存在一定局限性。长时间处于封闭环境中,消费者容易产生压抑感,缺乏与自然和城市的互动。而且,盒子商场的空间布局相对固定,在后期改造和调整上难度较大,难以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。开放式街区则打破了这种封闭模式,以开放的街道、广场、庭院等空间为载体,将商业设施融入其中。街区的建筑风格更加多样化,高度和体量相对灵活,与周边城市环境自然融合。例如成都太古里,保留了传统川西建筑的风格元素,通过街巷纵横的布局,形成了开放式的商业空间。在这里,消费者可以自由穿梭于各个店铺之间,享受阳光、空气,感受城市的人文气息。街道两旁的建筑高低错落,既有现代化的时尚店铺,也有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,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氛围。开放式街区还注重公共空间的打造,设置了大量的休息区、景观小品、艺术装置等,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停留和社交的场所。这些公共空间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,还成为城市居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,增强了商业与城市生活的联系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2

消费体验之变: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

       在盒子商场时代,消费体验主要围绕商品购买和基本服务展开。消费者进入商场,目的往往是购买特定的商品或享受餐饮、娱乐等服务,商场更多地是满足消费者的功能性需求。商场的布局和运营也主要以促进商品销售为核心,通过品牌组合、促销活动等方式吸引消费者。随着消费升级,消费者对购物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,更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,注重消费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。开放式街区商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,致力于打造独特的消费场景,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。街区商业通过文化元素的融入,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消费环境。比如北京的南锣鼓巷,作为一条具有悠久历史的胡同街区,在商业开发过程中保留了老北京的胡同文化特色,街边的店铺既有传统的手工艺品店、小吃店,也有融合现代元素的创意店铺。消费者在这里购物、休闲的同时,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老北京文化氛围,这种文化体验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。开放式街区还注重举办各类主题活动,增强消费者的参与感和互动性。像上海的安义夜巷,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都会举办创意市集、音乐演出、艺术展览等活动,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参与。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业余生活,还让他们在活动中结识新朋友,拓展社交圈子,使商业街区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交平台。此外,开放式街区的空间开放性和灵活性,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。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节奏,自由安排购物路线和停留时间,不再受到盒子商场固定动线的限制,这种自由、舒适的购物体验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。


3

业态布局之变:从标准化到个性化、多元化

       盒子商场为了实现高效运营和统一管理,往往采用标准化的业态布局模式。通常按照楼层划分业态,比如底层设置国际知名品牌的旗舰店和化妆品专柜,中间楼层以服装、饰品等零售业态为主,高层则布局餐饮、电影院、游乐场等娱乐休闲业态。这种标准化布局虽然便于消费者快速找到所需店铺,但也容易导致不同商场之间的业态同质化严重,缺乏独特的竞争优势。开放式街区商业则摒弃了这种标准化模式,更加注重业态的个性化和多元化。街区的业态布局不受固定楼层和空间限制,可以根据街区的定位、文化特色以及消费者需求进行灵活组合。除了传统的零售、餐饮、娱乐业态外,还引入了许多新兴业态,如文创工作室、共享办公空间、手作工坊、宠物生活馆等。这些新兴业态的加入,丰富了街区的商业生态,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。而且,开放式街区更强调业态之间的协同效应和互动性。例如在一个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街区,文创店铺、艺术画廊、咖啡馆、书店等业态相互毗邻,消费者在逛画廊、购买文创产品的间隙,可以到咖啡馆休息,或者在书店阅读,不同业态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,延长了消费者在街区的停留时间,促进了消费的产生。同时,开放式街区还为小众品牌和独立设计师品牌提供了发展空间。这些品牌往往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个性风格,与街区追求个性化、多元化的定位相契合。它们的入驻,不仅为街区增添了独特魅力,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新颖、独特的商品选择。


4

运营模式之变:从集中管控到协同共创

       盒子商场的运营模式以集中管控为主,由商场管理方统一负责招商、营销、物业管理、人员培训等各项事务。管理方制定统一的运营规则和标准,对入驻商户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,以确保商场的整体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。这种运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商场的稳定性和规范性,但也存在管理成本高、决策灵活性不足、与商户和消费者互动不够紧密等问题。开放式街区的运营则更加强调协同共创,管理方不再是单一的主导者,而是与商户、消费者、社区以及其他相关利益方共同合作,共同打造和运营街区。管理方的角色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和协调者,主要负责街区的整体规划、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、品牌推广等工作,为商户和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和服务支持。商户在开放式街区的运营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权。他们可以根据自身品牌定位和市场需求,自主进行店铺的装修设计、商品选品、营销活动策划等。同时,商户之间也会加强合作与交流,共同举办各类活动,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。例如在一些街区,商户会联合起来举办美食节、购物狂欢节等活动,通过整合资源、共享客源,实现互利共赢。消费者在开放式街区的运营中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参与者,而是逐渐成为主动的创造者和传播者。消费者的反馈和建议对街区的发展至关重要,管理方和商户会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收集消费者的意见,根据消费者需求及时调整业态布局和运营策略。而且,消费者在街区的消费体验和社交分享,也能够为街区带来口碑传播和品牌推广的效果。此外,开放式街区还注重与周边社区的互动与融合,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公益活动,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的商业服务和休闲娱乐场所,实现商业与社区的共同发展。


5

与城市关系之变:从孤立地标到有机融合

       盒子商场在城市中往往是一个相对孤立的商业地标,虽然能够吸引大量消费者前来购物消费,但与周边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。盒子商场的建筑形态和运营模式,使其与城市街道、社区等空间存在一定的隔离感,难以融入城市的整体肌理。开放式街区则强调与城市的有机融合,成为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。街区的街道与城市道路相连通,消费者可以自然地从城市街道进入街区,实现商业与城市交通的无缝对接。街区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尺度也与周边城市环境相协调,不会给人突兀的感觉。开放式街区还能够激活城市的闲置空间和老旧区域,通过商业开发和改造,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。例如一些城市利用废弃的工厂、仓库等建筑,改造成为开放式商业街区,既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记忆,又赋予了这些空间新的功能和价值。像北京的798艺术区,原本是一片废弃的工厂区,经过改造后成为集艺术展览、文化创意、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街区,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艺术爱好者,成为北京的文化名片之一。此外,开放式街区还能够促进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创新。通过挖掘和展示地域文化特色,街区成为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,同时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,推动城市文化的创新与发展。


结语:“盒子商场”到“开放式街区”的转变,是商业地产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。这种转变不仅带来了商业地产自身在空间形态、消费体验、业态布局、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与变革,也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格局和居民的生活方式。在未来,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城市的持续发展,商业地产将继续探索创新,开放式街区商业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,为人们创造更加丰富、多元、美好的商业体验和城市生活空间。




上一条:没有了

下一条:重庆第十一家“胖永辉”亮相